奇书网 > 诗相 > 第二十七章《登》

第二十七章《登》

最新网址:www.qishuta.org

    早在久远的先秦时期,登的基本义是向神灵进献时用来盛放食物的器具,祈祷庄稼丰收的,故“登”被引申为谷物成熟的意思,因此我们农家思想中有五谷丰登的说法,记得小时候,祖父手下的老房子正厅中央依着一米多高的木质立方体谷仓,用来存储稻谷,它的正面都贴有一个用毛笔书写的“登”字,多年后方明白它的寓意。现代工业文明社会,发生粮食短缺的可能性极低,因此农家也不再有祈求五谷丰登的习俗,“登”字用于寓意粮食丰收的传统逐渐远去,祈求风调雨顺的宗教仪式更是不见踪影,它摇身一变成为大部分人不可或缺事情,“登录”是也,今日的人们打开手机第一步是登录微信,登录常用的社交软件,网上购物要登录,打开电脑要登录工作网站和影视软件登,总之登录已经成为大部分人习以为常的动作。

    登常用的基本义是自下往上升、由低处往高处行进,因此常用于登山、登高等意,还可以寓意向高处攀升、难度的加大、学问加深及地位的高升等,如科举考中进士谓之登科,孟郊中举后便写下广为传诵的诗篇《登科后》、帝制时代最高领导人即位称为登基、汉语言中有成语“一步登天”比喻一下子达到极高的境界或程度,还可以用来比喻人突然得志爬上高位等。在诗句中,或许让人联想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在浩如烟海的唐诗宋词史上,常常是作者们攀升高处望远有感而发时,如李商隐登乐游原写下名句“夕阳无限好”,陈子昂登上幽州台时写下名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登高望远时,一览众山小的视野,或许能触发诗人的才情,碰撞出激烈的心绪,从而留下许多传诵的佳作,如陈子昂郁郁不得志时的《登幽州台歌》,边塞诗人王之涣的五言绝句《登鹳雀楼》,杜甫的七言律诗名篇《登高》,晚唐诗人李商隐叹息夕阳无限好的《登乐游原》,王安石抒发宽阔情怀的《登飞来峰》。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是初唐诗人陈子昂的名篇,从诗题中可以看出,该作是作者登上幽州台时有感而发的作品,语言苍劲奔放且富有感染力,是人人所熟知的名篇,尤其是其名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妇孺皆知。幽州台,系先秦时期燕国燕昭王所建,目的在于提供夜夜笙歌的环境用来招贤纳才,历史上另有比较出名的“台”,商纣王时期的鹿台,因封神演义的故事而富有名气,再者是三国时期曹操所建的铜雀台,唐代诗人杜牧写下“铜雀春深锁二乔”,戏谑该台为关押“二乔”所建,由此可见,本是同样性质的“台”,亡国的商纣王所建的鹿台却被成为亡国之台,燕昭王建设的幽州台却被评价为兴国之台,曹操的铜雀台是给曹操及其创业团队歌舞娱乐、夜夜笙歌之用。陈子昂作此诗时,正值北方的契丹民族叛乱,一代女皇武则天抓住讨伐契丹的契机,为提升她娘家人的威望及巩固武家势力,遂派侄子武攸宜领兵出征,陈子昂作为参谋随军而行,喜欢研读唐史的朋友或许知晓,武攸宜因出身亲贵而成为主帅,然而将略不足、不谙军事、轻率出兵致使前线失利。在先秦燕国故地,陈子昂想必是想起了昔日燕国大将乐毅将军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事迹,于是豪情万丈的向主帅武攸宜进谏,或许是因为人轻言微,或是因为陈子昂素有书生气缺少实战经验,武攸宜为此谢而不纳,这对于一心建功立业的陈子昂来说,无异于是自己的满腔热血被浇了冰水一般,郁闷之情可想而知,于是登上了招纳天下英才的幽州台,想起燕昭王在此招纳贤才的事迹,有感而发写下这首名篇《登幽州台歌》。

    这首诗中的“古人”和“来者”,可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以前的人或者后来的人,对于急切盼望着建功立业的陈子昂来说,无法诠释其备受打击的内心思想,因此应该理解为赏识他的领导或者贤明的老板,更高的寓指是庙堂上的皇帝,因此这句诗理解起来为,往回看不见古代贤明君主的踪迹,放眼看去也不见礼贤下士的圣主,在高远的天空、广袤的大地之间,我独自忧伤,禁不住泪流满面。从诗大意和此诗时作者所处的背景可知,诗人本以为随军出征是报效国家的绝佳好契机,却因为不受主帅武攸宜的认可,不但自己建功立业的宏愿化为泡影,反而被降职安排,因此登上幽州台,一眼望去,慷慨悲吟成就了他这首名篇。此诗通过他登高远眺,凭吊古人所引发的无限感慨,抒发压抑甚久的悲愤之情,表达出高远理想破灭时孤寂沉郁的心情,前两句写作者俯仰古今,后两句抒发自己悲戚的心境,读起来甚是朗朗上口又酣畅淋漓。

    不在其位,是很多士人要面对的处境,不在其位的士人们喜欢进谏和发表意见,陈子昂则是“怀才不遇”的典型,因此在武则天执掌大唐帝国期间,向朝廷进谏过很多意见,乃至上书反对过许多自认为不妥的决策,可想而知,他的“好意”不但不被采纳甚至因此获罪,在随军讨伐契丹期间,同样是自己的谏言不被采纳,还被降职处置,在一些古装影视剧中,皇帝对在朝堂上义愤填膺的进谏之人表现出极大的反感,将进谏之人贬黜甚至定罪关押至大牢,虽然这些电视情节在历史上的真实性存疑,足以反映,不在其位的谏言者常常得不到他所预想的结果,甚至给自己带来歹运。其实人在职业生涯中亦是如此,认为自己怀才不遇大有人在,喜欢提意见和认为该怎么做有利于单位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在公开场合提出意见,极不明智,一般来说,倘若真需要你的意见,自是私底下寻求而非在公开场合,意见和想法提的越多只会适得其反,沦为陈子昂似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更上一层楼”是我们常用的话语,寓意在取得的成绩基础上再提高一步,常被用作鼓励别人再接再厉,争取获得更好的佳绩,这句话出自盛唐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之涣素有“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之称,然而可惜的是他的诗歌失散严重,留存于世的仅有六首,却有两首久负盛名,从名篇的比率上看,对比那些创造千百首诗词却只有一两首佳作的作者来说,王之涣诗句的精品率的确值得称赞。王之涣的诗句颇有边塞风光特色,具有较高的气势和开阔的意境,诗句韵律协调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这首《登鹳雀楼》是收录在小学课本中诗句,更是很多学子的启蒙之作,今日,很多两三岁的小朋友都能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短短的二十个字。这首诗前两句写自然之景,白天的阳光依傍着西山慢慢落下,滔滔的黄河之水向东奔流入海,开阔意境的写作手法与他的《凉州词》前两句极为相似,后两句成为千百年来人人皆知的名言警句,这首五言绝句中的二十个字都是极为常见的,简洁易懂,却给读者呈现出气势磅礴的画面,展现出作者登高远眺时宽阔的心境。始建于北周时期的鹳雀楼,原本只是一座名不经传的楼,由于王之涣的这首诗,赋予了它深刻的文化韵味,成为与武汉黄鹤楼、岳阳楼及南昌滕王阁齐名的名楼,中国几千年的帝制时代史,成千上百座亭台楼阁,唯独这些楼阁富有盛誉,无一不是得益于这些文人骚客的著名诗篇,王之涣因“更上一层楼”而名垂唐诗史,而鹳雀楼因王之涣这首诗而名扬全国。

    我们今日所能见到的古典楼阁,几乎都是现代建筑技术的产物,而这些仿制古代的楼阁,无一例外是富有浓郁的文化色彩,倘若没有文人墨客的点缀,这些楼呈现在世人眼前的,可能只有一些断壁残垣,甚至完全湮没在土壤中,鹳雀楼因有名篇诗句而使得当地政府重建,江南三大名楼亦是如此。文人通过诗词歌赋使得这些普通的亭台楼阁富有文化,鹳雀楼和黄鹤楼因诗句闻名,岳阳楼的名气泰半得益于北宋文正公范仲淹的文章《岳阳楼记》,而非唐诗宋词,描写岳阳楼的诗句很多,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都曾登上岳阳楼欣赏风景,当然赋诗一首则是这些文学大家水到渠成的动作。坐落在洞庭湖边的岳阳楼是当地网红打卡之地,诗圣杜甫漂泊至湖南的岳阳后,自是频繁登上这座颇有名气的楼宇,陪友人登高望远,独自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水,诗意大发,留有几首岳阳楼诗篇,不过他的岳阳楼诗篇并没有使得这座楼名声大噪,至少在当代人眼里看来,岳阳楼名声远播是源自范仲淹的文章,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范仲淹并未亲临岳阳楼,那么多登上岳阳楼的文人们未能创作出经典名言警句,反而让远在千里之外的范仲淹靠想象把岳阳楼描写的神乎所以。

    古人是否喜欢登高望远,不得而知,从诸多素有名气的诗词歌赋中可知,文人们倒是喜欢登高后吟诗作赋,大诗人登高远眺的有好几处,杜甫登上岳阳楼后赋诗,登上泰山还写下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晚年时期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后,留下了他的传世名作《登高》,一度被喜爱杜甫的后世文人过誉为“七律之冠”。《登高》是杜甫晚期的作品,安史之乱停息后,四处漂泊的杜甫得益于友人严武的帮助,方能在四川成都安定下来并经营他的草堂,然而不幸的是,友人严武因病去世,杜甫不得不再次选择漂泊,同样在夔州友人的帮助下,寓居夔州三年之久,三年期间看了李白曾留下足迹的白帝城,登上了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远眺的杜甫百感交集,看到远处萧瑟的秋江景色,内心泛起身世飘零的无限感慨,道出他内心深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悲哀心绪。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登高》是否为七律之冠,后世的学者和读者莫衷一是,毋庸置疑的是,这首诗绝对是七言律诗的上乘之作,是中小学生必学的诗篇,更是常见于考卷上的诗篇。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是常用的对仗写作手法,秋高气爽,风很急,猿在哀鸣,江水洲上,水清沙白,鸟群在迎着风不断回旋的飞,自然成对的描写出登高远眺时看到的自然光景,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大意是作者仰望着忙无边际的天空和萧萧而下的落叶,俯瞰着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通过描写苍劲悲凉的萧瑟秋景画面,呈现作者沉郁的内心,读起来带有强烈的悲壮错觉。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却不见秋,到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才点出秋,足见作者的文字运用的巧妙及深厚文笔功底,“悲秋”是古典文人常有的情节,并非杜甫独有,在颈联中使用“悲秋”两字有把前两联涵盖的意味,看到秋景后,内心深处自是容易生出无限悲伤心绪,“常作客”指出作者处于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百年多病”应是指作者年过五旬,或许知晓自己处于人生的暮年,“独登台”说明作者是独自一人登上高台的,表明作者此时漂泊他乡时孤独寂寥的情思浓烈,概括之可知,作者对暮年的自己感到无限悲伤,本是安定日子的晚年却还要遭受颠沛流离之苦,诠释出作者暮年羁旅愁绪的浓烈,可见此诗意境的深沉韵味。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承接颈联,指出作者经历艰难苦恨的日子后,白发已经覆盖满头,再加上因病而不能饮酒,致使愁绪难以排遣,原本登高望远是来欣赏风景的,到头来却是徒增悲恨的情绪,全诗呈现出作者内心的悲凉之意,溢于言表。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是诗词的一贯手法,倒无新意,其通篇对偶却是独树一帜般的存在,也凸显出作者对诗歌韵律运用的恰好好处,这首诗描写的秋景气象高浑、悲壮辽阔,抒发的心绪深刻沉郁、苍劲悲凉,通过萧瑟之景衬出作者犹如“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愁绪,受到后世历代文学评论家的赞誉,甚至有人评说此诗是杜甫七律诗最好的作品,至于能否冠绝七言律诗史册,则由读者自行评说了。

    盛产诗作的杜甫,登高之时,几乎必有诗句迸出,不仅杜甫会如此,很多唐代诗人登高后皆会赋诗,如李白登上金陵城的凤凰台时,仿写《黄鹤楼》赋诗一首《登金陵凤凰台》。在唐代的京城长安,也有非常吸引诗人前往的登高风景胜地,位于曲江池的河畔的乐游原,是长安城的最佳揽胜之处,相传武皇的女儿太平公主在此建设当时最为宏大的私家园林,后来经过皇亲贵胄的改扩建,遂成为当时长安城最具有特色的游览胜地,直到晚唐时期,乐游原是长安城人民最受欢迎的好去处。乐游原以风景秀丽而享有盛名,地势高耸,登高远眺,长安城的风景尽收眼底,景色十分宜人,故很多达官贵人在此打卡,乃至建设自己的别野和纵情声色的会所,自是吸引了很多唐代诗人来此体验下天上人间的感觉。诗人杜甫登上此地时写到“乐游古园萃森爽,烟棉碧草萋萋长”,中唐诗人白居易和晚唐诗人杜牧,也曾到此地留下自己的诗句,但最为深入人心的诗句来自晚唐时期的悲情诗人李商隐,他登上这风景胜地后,留有诗篇两首,其中《登乐游原》因响彻古今的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广为人知。

    《登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登乐游原》是诗人李商隐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风景区时,看到一金灿灿的黄昏斜阳,道出了扣动人心的感慨之辞。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点明了作者登上乐游原的时间和原因,向晚指天快黑了,也是夕阳西下的时分,意不适就是指心情不是很好,感觉很郁闷,如常人一样,为了排遣不适的心情,有人选择出去旅游,有人选择爬山,有人选择体育运动,而诗人选择去了达官贵人常至的乐游原,毕竟此地是登高览胜的好去处,驱车登古原,也即驾着车前往的。从李商隐存世的经典诗句可以看出,李商隐的才华是受到认可的,然而古来才命两相妨,李商隐的仕途发展又非常不顺,因而善感多思,每当登高望远,临风送目之时,更容易触发内心的愁绪,错综复杂的思想感情,惆怅万千自是难以排遣,看到即将西下的太阳,看到的风景因天黑了无法再欣赏,于是抒发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人生感慨,本是去乐游原览胜消遣意不适的愁绪,到头来却徒增感慨心绪。这首五言绝句,语言简洁如白话,毫无用典雕饰,感慨甚深,用最简洁的语言道出最深沉的人生哲理,尽管这个哲理是悲观的,作为年轻人,或许看到西沉的太阳,想必会有“夕阳无限好”的想法,但是不会有“只是近黄昏”的悲观思绪,不过联想至迟暮之年,想必对此会深深的认可,不过也有积极的人,从其对立面出发,写到“若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心态在那一侧,需读者自行品鉴。

    李商隐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然悲观,但是着实反映出人生悲剧的核心本质,也即再美好的风景下,人也是终有一天离开美妙的世界,看到即将消失的美景,或者年近暮年,悲观心绪油然而生,毕竟世人没几个真正能有“莫道桑榆晚,危险尚满天”的心态。现代人登高望远多是欣赏风景愉悦心境,而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从前面陈子昂、杜甫及李商隐等人诗篇来看,登高赋诗抒发的更多是他们内心的消极情绪,不过世界上总会有特立独行的存在,在登上高处抒发积极情感的诗篇中,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登高后创作的《登飞来峰》,是诗人积极乐观不多见的鲜明例子。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是作者三十岁途径杭州时,登上飞来峰写下的诗篇,高中进士的王安石本可以留在中央任职,可王安石特立独行自请在江浙一带任职,也就是在地方主官时,小范围内实施自己的“改革”政策并获得有效成就,对主政时的成就甚感满意,使得他“更上一层楼”的信心满满,方能在经过杭州时写下这首霸气的诗篇。古代官员任职地方,或许有一定的政策自主权,据说稍王安石早十多年的同乡欧阳修,年轻时是庆历新政的重要成员,在地方任职时也推行过自己的“改革”政策,不过可惜的是,在朝廷上新政夭折,在地方时改革也不见其效,遂等到王安石主持改革时,曾经力主改革的欧阳修俨然成为强烈的保守反对派,这里插放欧阳修的经历只想说明,年轻时的成功经历对中老年的心态具有决定性作用,年轻时成功人士自始至终都能保持开拓进取之心,年轻时未能成功的士人随着自己地位缓步提升总是越趋保守,故而,早年有积极经历的王安石,能主持北宋王朝的变法事业。

    作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和文学家,王安石自是有非比寻常的能耐,虽没有被冠以神童的传说,二十出头便高中进士获得官员资格证,也足以见得他是位刻苦好学之人,我们所熟悉的王安石诗篇多以积极乐观为主,这也是他日后能执政并能主持改革事业的重要原因。他的这首《登飞来峰》并无让人觉得深刻的诗句,只是诗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出作者宽阔胸襟,呈现出诗人在政治事业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不惧反对的胆识和决心,是作者的壮志胸襟使得这句诗富有意义,其次大部分诗句都是用来表现消极情怀的,王安石这种积极情绪的诗句非常难得,历史上的王安石变法事业最终以失败告终,然而他宽广豪迈的胸襟及凸显积极进取的诗句,无疑是任何一位读者应当汲取的养分。

    提及“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很多人就容易将其和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相对比,两者都一样具有哲理性,只是角度不同,两者的表现手法颇具有相似性,王安石诗句具有鲜明的积极性,苏轼诗句则带有打圆场意味,不能简单的评说谁优谁劣。站在不同思维角度的人,认知不一,致使对这两首诗篇喜爱程度不一样,不过就人生态度而言,个人建议应当多学习积极方面的,有个非常大的矛盾是,喜欢读诗词之人,其实内心已经是消极性大于积极性,再者,爱好诗词及文学的人,喜欢苏轼胜于王安石,看到过一个值得借鉴的评论,在中年以前应当学王安石积极进取,在中年以后应该学苏轼豪迈洒脱。在人生职业生涯中,作为领导或者高层领导人,大概率是喜欢王安石的多,而不喜欢苏轼,毕竟领导的意志需要积极进取的人去执行,而不是这也行那也行或是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和稀泥态度,其实从消极角度去看,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会导致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式的“议而不决”状态,到头来无法干成实事,因此从积极维度去想,“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更值得学习。

    从上面列举的五首登高诗来看,悲观消极情绪的有,积极进取的也有,翻阅更多的登高诗会发现消极的偏多,今日的人们登高很少会赋诗一首,登高多是如前文所讲的,锻炼身体愉悦心情。每个人登高望远的心境不同,有看到美貌的云海而兴奋不已的,有看到落日余晖产生苍凉思绪的,激情兴奋的心境往往都是很短暂的,而持续低迷的心境却能维持较久,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本质,固然人们多想趋向积极,尽管诗人们登高多赋消极心境的诗篇,业余爱好的人士则宜积极心态去品读。

最新网址:www.qishuta.org

新书推荐: 踏山河,灭权臣,短命夫君他长命百岁了 洪荒:金乌大帝,开局打劫三清 神兽山仙尊被听心后,公主娘亲反杀成神 我的未婚妻风华绝代 诸天:每个世界随机一个关键词 从婴儿开始的死灵法师 买海岛,养貔貅,神豪假千金躺赢 华娱从代拍开始 斗罗:萧炎穿越成霍雨浩 重生:嫁给病弱郎君后,我靠躺赢当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