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 凿壁窥光 > 第55章 在大迁徙过程中文明的传播及发展

第55章 在大迁徙过程中文明的传播及发展

最新网址:www.qishuta.org

    末次冰河期中后期即距今4.5万年至1.5万年期间,由于地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因此居住在冰河期东南亚新大陆的人类主体开始向大陆高地迁徙,随着地球气候变暖加剧,人类再次向世界各大陆内地迁徙,并迁徙途中建立生活及生产基地,发展社会和文明。大迁徙过程时间跨度3万年,迁徙范围涉及亚欧大陆、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等几乎全球各地,因此迁徙过程是一个文明传播、民族形成和文明发展的复杂过程。为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有系统而正确的认识,我们有必要将人类文明传播、民族形成和文明发展的基本情况缕清楚。

    根据考古学证据,距今3.5万年前广西柳州一带已经有现代古人类活动,这说明在末次冰河期中后期,居住于东南亚新大陆的早期人类,由于家园被海水淹没而搬迁到岭南地区。也许早期进入岭南地区的人类是瑶族、苗族和彝族等古老民族先祖族群,这些古老民族从事采集、狩猎和捕鱼等自然经济。随着变暖加剧,地球生态环境的改善,在距今3.0万年前,在泰国、老挝、缅甸等地区的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农牧民族,开始迁徙到越南北部、云南东南部和广西西南等地区,发展定居点、农业区和畜牧区,东南亚农牧民族在该地区成功定居后,这支移民逐步脱离古泰民族,独立发展发展为古越民族。

    目前仍然系统保留古泰语文化内含的语言是泰国语,仍然系统保留古越语文化内含的语言是广西壮族语言即壮语。通过对比研究泰国泰族文化习俗和语言,以及广西壮族的文化习俗和语言,我们清楚的看到在迁徙过程中人类文明传播、演变和发展的缩影。

    泰tai是古泰民族族号,在泰语中尊贵的祖母成为tai或者dai,相当于汉语中的“老太太”,在远古时代人类经历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是社会制度也是社会风尚,因此能用祖母名号作为族号的民族肯定是嫡系贵族,是古泰民族社会的统治阶层。

    根据我们对壮族,以及与壮族文化和语言详尽的傣族、布依族、越南岱农族等民族文化调研的结果,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原王朝开始对长江以南的民族及文化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中原王朝史官一般称呼当时长江以南的农牧民族为越人或者百越,而广西西南和越南北部的越人为骆越。根据我们的调查目前壮族人自称偻lou或者尤you,在布依族语言中是尤you是成年男士的意思。我们在调查古泰民族母系氏族时期的关于人的称谓中发现,古泰人对男女的称谓非常详细和系统。有名望的女性长老称谓泰tai或者dai,有名望的男性长辈称谓伯bo;有生养的妇女称谓娅ya,母亲称谓芈mie,父亲称谓伯bo(在母系社会没有父亲概念,父系家庭出现后才有父亲的称呼);自由民成年女性称谓yi(对应汉语的姨、夷、依),自由民成年男性称谓偻lou、尤you、佬lao(在母系氏族社会,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成为自由民,只有贵族和王族子女才有资格成为自由民。自由民具有居住、婚姻、经济、行动等方面自由区,非自由民成年后必须进入部落设立的女营村寨或者男营村寨里生活和工作);少年男性称谓蔡cai或者赛sai,少年女性称谓嫂sao或者蒐sou。

    从古越人自称偻lou、尤you、佬lao的情况看,最早在中国岭南地区西南定居下来农牧民族先民是古越族贵族和王族的男性后裔。通过研究现代越南语和壮语,我们发现现代越南语中保留了很多占蒲语(越南南部方言,与柬埔寨语非常相似,柬埔寨语属于南岛语系高棉语支,属于海洋民族语系)词汇,而壮语中也含有少量占蒲语词汇,这说明古越族先到达迁徙地区的海洋民族、采集民族和渔猎民族进行了融合,因此古越族创造了不同于古泰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风俗。

    根据对壮族人和泰国人生活习惯和文化信仰对比调查得知,泰国人提倡素食,他们认为吃肉影响健康和寿命,因此他们祭拜祖宗和佛祖只用鲜花、水果和素食点心等,绝对不使用肉类,他们认为神灵讨厌杀生和血性的肉类。他们在文化风气上,崇尚温文尔雅的女性风格,喜欢轻歌曼舞,喜欢过安静清闲的生活。壮族人跟泰国人正好相反,他们喜欢养殖猪、羊、鸡、鸭等禽畜,农闲和逢年过节必定吃肉喝酒,有钱人家天天酒肉不断,素食往往只是副食品,他们认为肉类可以滋补身体,让身体更加强壮,因此他们祭奠祖宗时,除了鲜花、水果和素食点心,必用煮熟的鸡、鱼和猪肉做主要祭品,古人认为自己喜欢的事物神灵也喜欢,同时壮族人只信仰门贞教me

    gim,不想信仰佛教和其他宗教,壮族人也能歌善舞,但是他们生性刚猛,崇尚武力和拼搏,干任何事情都雷厉风行,人人都是拼命三郎,在壮族社会里没有人想过死气沉沉的生活,人人都想闯荡天下,有一番作为。

    颜色词汇是语言中最古老的词汇之一,对泰语和壮语进行颜色相关词汇的对比,我们也能看出古泰族和古越族的文化差异。在泰语中称谓红色为da

    (相当汉语的丹、旦)、黄色为lia

    g(相当汉语的亮),这两个称呼都是古人观察天象获得的早上初升的太阳为旦,旦呈现光彩就是红色;早上天开始放亮的光彩就是金黄色,因此用亮代表黄色非常贴切。这是在古泰时代,古人崇尚自然,热爱自然,希望从自然中获得知识和力量。

    在壮语中,称谓红色为

    i

    g,在壮语中

    i

    g的另一个意思是肉,而肉的颜色确实是红色;黄色为hae

    ,在壮语中hae

    的另外一个意思是寒ha

    、寒冷,天气变寒冷的时候,植物的叶子和果实基本上都变黄。这些称谓说明古越人更关心食物,因为他们背井离乡,迁徙都陌生的地方,主要是为了吃饱肚子。

    中原王朝史官这些生活在长江以南地区农牧民族为“越人、百越”?越的原本意义是什么?在壮语中越的读音为ye,ye一般指猪、牛、羊等动物的成块生肉,根据这个意思,越也许是素食民族古越人贬称,因为古越人喜欢吃肉。另外一种对越的解释是,越yue是跳跃、青蛙的意思,由于青蛙是稻田里的益虫而具有旺盛生命力,因此古越人以青蛙为民族的图腾。

    为什么广西及其临近地区古越人被成为骆越呢?在壮语中骆luo是“鸟”的意思。这说明,古越人崇拜鸟,他们认为鸟具有超凡的灵性,具有感知和预知天地万事万物的超凡能力,具有通神的能力,同时鸟类具有长途飞行的能力,而且它们对自然环境变化非常敏锐,它们对生存环境要求也非常苛刻,因此古人有追踪鸟类飞行轨迹及栖息地,制定迁徙路线,寻找定居点和农业区的习惯,因为鸟类能够生存的地方都是气候温和、湿润和水源充足的地方,因此古越人还将鸟作为本民族的图腾,而鸟的形象多采用古越人驯化的鸡或者孔雀的形象。目前在中国西南的偏僻地区,做宗教法事时,神师身边都是放着一只通神用的活鸡,而且鸡骨占卜也在这些地方非常流行。这些都是骆崇拜的遗留。

    古越族在广西西部和云南东部的农牧区和定居区发展成熟后,随着部落人口的增加,古越族开始从广西西南出发,沿左右江进入邕江,顺江而下向东开发广西东南部及广东地区的农业区;两广的农业区开发成熟后,远古农耕民族从广西东北部的湘江向东进入湖南,全面开发洞庭湖流域的广泛农业区;从广东北顺着赣江进入江西,从掀开江南农业区及中国最大鱼米之乡的伟大建设!

    古越族的另一支迁徙队伍,从广西西北地区即百色盆地向北越过云贵高原进入四川盆地,随后越过秦岭进入秦川盆地,再向北进入大漠草原、西伯利亚和欧洲北部;他们在此向西通过河西走廊进入新疆地区、中亚地区和欧洲南部草原;他们从西伯利亚北极地区向东通过白令海峡进入北美洲,从而完成人类末次冰河期的大迁徙。

    古越族从广西西部出发,他们通过邕江向东进入广西东南部及广东地区,发展农业和定居,并与这些地区的采集民族、狩猎民族和海洋民族融合,这里新形成的民族被称为杨越,“杨ya

    g”与古越语中“家la

    ”近音同意,杨越的意思是居家人的意思,这里的家也许是干栏式木质建筑房屋。东迁的古越人最终到福建地区,他们与当地土著人民融合为闽越,在古越族中“闽mi

    ”是蚂蟥的意思,古越人是种植水稻的农耕民族,蚂蟥是喜欢生活在沼泽烂泥中,因此古越人对蚂蟥非常敏感,也许古越人刚到达福建时,这里蚂蟥泛滥,因此古越人称呼福建为闽,这里便称为闽越。

    古越人从广西西北今桂林地区沿湘江进入湖南和江西地区,以当地土著融合为西瓯越,“瓯ou”与古越语中的“稻米/饭hou”近音同意,瓯越是种田人的意思;古越人进入长江下游及淮河流域地区,他们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发展为东瓯越。

    由于长江以南地区的各民族都具有相同生活和生产方式,以及相同的语言、文化和习俗,因此最先来到长江以南地区采风(即进行民族经济及文化等综合调查)的学者,将居住中国长江以南地区的农耕民族为百越或越人。

    百越在长江以南地区发展成熟后,他们渡过长江向北迁徙,他们进入湖北江汉流域、江淮流域、黄河流域等地区,发展农业和定居,也许百越还越过山海关进入东北平原,在辽河流域、黑龙江流域等地区发展农业和定居。

    进行向东方大迁徙时,古越族也从广西西南部向北方迁徙,这条北迁路线是古越人最重要的迁徙路线之一。

    在距今2.7万年左右,古越族的一个支系开始从广西西南部百色盆地的北部重镇——百色,从正北方向进入云贵高原,他们以贵阳为中心在该地区河谷土地上开发覆盖整个云贵高原地区、重庆地区、武夷山地区、湘西地区的农业区,并当地土著民族融合,形成最早期的巴人(巴在越语中是“山”的意思,后来这一带人民称呼山间平坦的耕地为“坝”,一般巴人称山地为坝子,拦河堤为水坝),后来巴人大部分融入汉族,其他部分形成了布依族、土家族、侗族、水族等少数民族,在该地区生活和定居瑶族、苗族等一直保留着他们古老生活方式及文化,以其他民族一起在该地区繁衍生息。

    古越族完成云贵高原地区的农业开发后,他们以重庆为桥头堡控制了长江及嘉陵江的交通水道,进入四川盆地东部开发农业区和定居点,与四川中东部即渠江、江陵江及培江流域地区的原住民融合,在此地古巴国。另一支古越人越过云贵高原后,在古蔺河谷盆地一带建立定居点,然后从金沙江与沱江交汇水域,乘船度过长江,进入泸州地区(在壮语中泸lu是船的意思),然后这支古越人沿沱江北上进入成都平原,以成都为中心建立包括四川盆地西部和青藏高原东麓广泛地区的古蜀国。

    建国就是圈地,就是独占土地和水源。由于畜牧业需要在广袤的地区不断专场放牧,因此农耕民族在四川地区建国后,游牧民族被迫从农耕民族中分离出来,进行独立发展。对于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一样,走出国门容易,但是要想在回国就很难了。因为涉及自然资源抢占和分配问题,如果游牧民族硬要回四川盆地放牧,他们只能通过战争手段解决。由于农耕民族以逸待劳,以守防攻,加上农耕民族在人口、物资和综合素质上优于游牧民族,因此战争的结果肯定有利于农耕民族。

    当然消除战争,创造和平,是人类共同的理想,因此民族融合总是成为解决问题最佳办法。由此四川地区四季如春、气候和环境非常适合动植物生长,因此四川盆地聚集了各种各样的民族,因此中原史官根据采风结果,称四川为“百濮之地”,在古越语中濮pu或者bu是部族称呼前缀词,相当现代汉语的“部”、“部分”、“部队”等意思,在远古时代,由于四川地区族类繁多,而且各族都自称濮某某,因此中原王朝史官只能称这里的人民为百濮。

    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分离后,一部分始终不愿意与农耕民族融合的游牧民族,他们进入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以游牧为生,最终他们发展成羌族,羌族是世界最古老游牧民族,羌族是现代藏族的母族之一。

    距今2.5万年前,四川地区巴蜀国的国家格局基本形成,在文化和习俗上巴蜀国仍然保留古越文化和习俗,在经济和文化交流上古巴蜀国与南方越族保持着紧密商品及文化联系。

    古越人在四川地区站稳脚跟后,他们继续向北方迁徙,他们越过秦岭进入秦川盆地,将秦川地区开发成中国西北地区最富饶的鱼米之乡,四川地区各族纷纷建国后,秦岭以北的古越族要返回南方就不方便了,因此,这些古越人只能独立发展,这里居民逐步称呼自己为“华夏”,以别于其他的古越人,在古越语中“华hua”是花朵的意思,“夏xia”与古越语的“少妇/妻子ya”近音同意。花在古越族及东南亚古老农耕民族中,具有非常主要实际意义和象征意义,古人认为花朵不仅美丽动人,而且花朵是孕育生命的开端,花朵是果实的温床,果实是生命开端,也是播种的种子,是农业的基础。因此花朵具有充实、富足、新生等实际意义和象征意义。在母系氏族社会里,崇拜女性,因此妻子和花朵的结合显得非常高尚和美好,华夏具有生生不息的美好寓意,寓意着农业生产和人口生产旺盛和永续。

    古越族及东南亚古老农耕民族都有崇拜花朵习俗,他们崇拜花朵的其中一个原因与酒有关。古越族人自古有用植物花朵与稻米等主食混合烹煮做饭的习惯,而且他们喜欢将煮好的食物长时间冷却,让其自然发酵变酸才食用,这种食物具有解暑功能,也可以防止败血症、疟疾和中暑的作用。在偶然的机会里,古越人发现辣蓼花、兰草花、芝麻花等植物花朵,能够将稻米等淀粉含量高的食物发酵成美妙的香甜米酒,这种米酒越人称之为“醪”读音为lao或者lou,醪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过滤掉酒糟后再食用。酒能使人兴奋和快乐,是治疗抑郁症的主要药物,也是最有效有机溶剂,能够溶解和分解人体内很多有害毒素,因此酒一直被古人视为天神赐给人类神圣之物,因此古人对花朵更加喜爱和崇拜。当今还有很多古老民族,佩戴鲜花,用鲜花祭拜神灵,用鲜花敬人的风俗。目前广西、四川、湖北、陕西和东北等地区的人民仍然成为酒为醪lao或者lou。

    “夏xia”与古越语中女性ya近音同意,目前中国北方地区农村还有将女孩成为“丫丫”或者“丫头”,这是古越语汉语中的存留。

    中国社会全面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社会由崇尚“女尊男卑”变成“男尊女卑”,由于“夏”是女性象征,因此社会的统治阶层对“夏”的态度和看法发生根本的变化,他们不再赞美和崇拜“夏”,甚至贬低和诋毁“夏”,因此中国全面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夏名号逐步被淡化和弃用。

    当我们翻越中国地图,我们马上能够看到从广西西南重镇百色北上,经过凌云、乐业、贵阳、遵义、重庆、巴中、汉中,翻越秦岭进入宝鸡即古之陈仓,几乎是一条通道南北的直线!这种高效率道路,说明古骆越民族已经具备非常精确的道路测量及规划建设能力。

    在广西白色地区平果甘桑山的考古发现,在鹅卵石上刻有类似甲骨文的古文字,其中一个文字以殷墟甲骨文“琮”完全相似,琮是一种内圆外八面的玉石礼器,它用于部族决定大事算卦时,判断事物的是非及属性。同时,琮还可以在现实中用于测量地理方位使用。也许古越人就是在利用琮,应用三点一线的直线测量原理,规划和建设上述的迁徙的迁徙道路。

    古越人一部在成都以西,青藏高原东北部,范围包括青海东北、甘肃南部、秦岭西部、四川西北等地区的松潘高原上,成功发展了适合高寒及干旱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他们成功驯化和栽培适合高原地区种植的青稞,适合旱地种植的小麦、大麦等农作物,同时他们成功驯化了牦牛、绵羊、肉牛、驴和狗等适合北方寒冷气候圈养的动物,他们为人类向寒冷和干旱地区迁徙和定居提供物质和技术方面的保障。

    生活和定居在松潘高原上的古越人他们被中原王朝的史官们成为氐。在古越语中氐di有‘好’、‘耕田’等意思,因此氐有好人和种田人的意思,目前越族的近亲云南傣族自称为di或者dai,在这里di是嫡系,“帝di”还是母系氏族社会对母系氏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按照母系氏族社会的规定只有嫡系的女性长者才能称帝,帝是母系氏族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氐或者帝的民族肯定是古越族中的贵族或者王族。

    松潘高原一直是中国西北地区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传统居住地,这里地名和山水名充满古越人的文化特征,“松潘”用古越语解读的意思是“双城”或者“两村”,松so

    g在古越语中是数字“二”;潘pa

    或者ba

    在古越族中是家、村庄、城市等意思;在松潘高原地区,很多高原台地被成为“坝ba”或者“纳

    a”,

    a在古越语里是“水田”的意思;松潘高原上很多河流带有“大da”这个音节,da在古越语中是“河流”的意思,松潘高原上最主要的河流叫“大通河”,按照古越语解读,这条本来应该叫“大通”,“大”是河,通to

    g或者duo

    g在古越语中是光亮、闪亮、光明的意思,古越语定语后置,因此大通的整体意思是光明河,大通河为东西流向,终日流水涛涛,在阳光明媚的在早晚时段,这条河的水面肯定闪耀着五彩亮丽光芒,用大通来命名这条河流真是非常贴切,并富有令人遐想连篇的诗情画意。

    最终,氐人与游牧民族羌人融合,形成了全世界最早最强的游牧民族,他们在中国北方草原、西伯利亚草原上放牧,并发展成全球的黄种人游牧民族。氐羌族发展成熟后,他们进入河西走廊地区、阿尔泰地区、新疆天山地区,以及乌兹别克斯坦、中亚的土库曼斯坦和阿富汗等三国交汇处的阿姆河流域绿洲等中亚地区,然后氐羌民族再进入中东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交汇地区、近东小亚细亚地区、北非的尼罗河流域、欧洲等地区,他们在这些地区都发展滋养和孕育当地新文明的农业和畜牧业,以及村庄、城市和国家。

    距今1.5万年时,古越农耕及游牧民族基本上完成了在世界各地的大迁徙,此后中亚、中东、北非和欧洲等地区的人类种族及文化逐步完成大融合和新发展。

    在完成大迁徙和民族融合之后的几千年里,中国大陆地区逐步诞生了华夏文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文明;中东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

    这些文明社会都是以农业经济立国,这些以定居民为主体的社会,创造了多彩多姿的文化和艺术,这些文明的发展为人类走向安全、富足、自由和快乐提供了新保障和希望。

最新网址:www.qishuta.org

新书推荐: 谁教你这么御兽的 和影帝在恋综撒糖后,全网磕疯了 易染山梦惊华年 重返1999,从挖煤开始致富 龙珠:从每秒战力加1开始 雾惹应怀 诡异复苏:请叫我午夜屠夫 和离当天,冷酷暴君宠我入怀 少侠请斩妖 我本惊鸿客